近日,东方卫视的记者探访了国家图书馆微缩文献馆,揭开了缩微数字一体化技术的神秘面纱。
缩微摄影技术发展至今已经超过百年,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献保护技术。缩微胶片储存占用空间小,可保存500年以上,安全可靠,又便于转化利用,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珍贵文献长期保存手段。我国从1985年起开始利用缩微技术开展规模化抢救保护珍贵文献的工作,目前已累计拍摄抢救各类善本古籍、普通古籍、民国书报刊约20万种,约1.5亿页,其中珍贵善本古籍超过2万种,成果颇丰。
古籍文献保护主要分两方面,一是基于文献介质的保护,二是基于文献内容的保护。保护介质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置于符合古籍善本存藏标准的环境中,并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触动。但不触动古籍,蕴含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就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与传播,古籍也就无法“活起来”。通过缩微拍摄,使珍贵古籍文献内容“化身千百”、广为传播,是既保护文献介质,又利用文献内容的好办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的全面普及,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模拟信息资源,如纸质图书、期刊和缩微制品等,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多种载体信息的需求。由此,一方面,出现了模拟信息向数字信息转换的设备,如缩微胶片扫描仪;另一方面,由于数字信息在永久性存储、法律效力和安全性方面的欠缺,出现了数字信息向模拟信息转换的设备,如数字存档机(又称缩微胶片打印机)。这些不同的转换设备,加上与其相适应的信息处理配套技术,就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数模整合技术。
作为国家图书馆的长期合作伙伴,汉龙公司为国家图书馆提供了大量的缩微设备,包括数字存档机、缩微胶片拍摄机、缩微胶片扫描仪、缩微胶片冲洗机、缩微胶片拷贝机、缩微胶片阅读器、缩微胶片存储柜等。汉龙公司的缩微设备精度高、效率高、功能先进,代表了缩微行业设备的顶尖水平,深受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众多用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