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民国文献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然而近年来,民国文献出现的严重受损问题使其受到广泛关注。
国家图书馆曾经成立了一个“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课题组,经过监测发现,几乎所有馆藏民国文献的pH值都下降到了4.5。pH值下降到这样一个程度,说明这些民国文献的酸化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造成民国文献酸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民国文献纸张和书籍生产工艺方面的特殊工艺。民国时期是由手工造纸向机械造纸发展的初级时期,造纸材料混杂,机械造纸制浆工艺落后,文献纸张酸性强,质量差,保存期短。另外,民国书籍的装帧形式多数是洋装书,但由于当时的现代装帧工艺还很落后,使得书籍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破损。
酸化对纸质文献的破坏性作用是相当致命的,酸会加快纸纤维的水解,水解后的纸张强度降低、发黄、变脆,纸张的各项性能都会受到严重影响,酸化严重的纸张有可能一碰即碎,严重影响纸质文献的使用和保存。目前,大量酸化严重的民国文献面临灾难性毁灭,其中相当一部分已彻底损毁。
汉龙公司三十年来始终致力于珍贵纸质文献的再生性保护,采用缩微、数字化、仿真复制等现代技术,在有效保护纸质文献原件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传播和利用。
然而,尽管采用缩微、数字化等现代技术能够保证文献的文字信息得以保存下来,但这种保护方式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文献本身的纸质、印刷、排版、装订以及书中的批注等等都是文献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纸质文献的原生性保护不可或缺。
2012年,汉龙公司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成立汉龙文献保护中心,开展纸质文献修复、脱酸、杀虫、除尘等工作。如今,汉龙公司已培养起一支技术精湛的修复师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纸质文献保护工作经验,曾经与国家图书馆、中央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等众多文献收藏单位有过多次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
汉龙文献保护中心
对于严重破损的民国文献,应尽快开展抢救性修复。汉龙公司在破损民国文献抢救性修复工作中严格遵守“抢救为主”“最少干预”“修旧如旧”“过程可逆”等修复基本原则,让大量破损民国文献“重获新生”。
针对最让人头疼的酸化问题,汉龙公司引入并发展了业界普遍认可的无水纳米脱酸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古籍、档案、字画、手稿、报纸、地图、拓片等所有纸质文献的脱酸处理,经国内权威机构评定,该技术多项技术指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脱酸效果彻底、持久,脱酸液安全稳定,无燃烧爆炸危险,对文献载体无损伤,对人身健康无危害,不污染环境。
修复后的民国文献,应放置于恒温恒湿的环境中,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汉龙公司的气密恒温恒湿低氧库房,可最大化避免珍贵文献受到外界温湿度干扰和有害气体的侵入,可长期维持库房内环境的稳定,满足珍贵文献长期预防性保护存储的需求。
民国文献抢救性修复工作面临的困难,除了技术问题,还有资金问题。对于这些严重破损的文献实施抢救性修复、脱酸、保存,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目前,尽管国家也加大了对民国文献的保护力度,但实际上针对性的投入还是不够。因此,从观念上普及民国文献的重要性,加深对民国文献保护的认识,展开进一步的保护工作也许会顺利许多。